2010年7月24日

沒貝殼沙的沙灘與背著養樂多罐的寄居蟹

孟生日那天,打電話跟他說聲生日快樂,沒想到聊著聊著,聊到他上星期去墾丁的想法。

他首先提到恆春悠閒愜意的生活,後來說到朋友要帶他們去看一片貝殼沙沙灘,但是如今這一幫人看到的只是黑沙。沒有貝殼沙的沙灘不美了事小,連帶害得寄居蟹找不到殼,幸運的可以找到養樂多罐,充當遮風避雨的家。更多是因為沒有家,活活被列日曬死。孟說其實大部分的人一時興起,把貝殼撿回家,其實也就是丟在一旁不理了。

於是我提到了Leave No Trace(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有很詳細的介紹:Leave No Trace的生態永續理念與實務

後來又說到,核三廠造成珊瑚白化,提了個大哉問:為什麼核三廠的水不能冷卻後再排放出去?我沒有肯定的答案,最直接想到就是成本考量,因為冷卻的技術一點都不難。

這段對話一直徘徊在我腦中(也不知道怎麼談到這些嚴肅的話題),可以聯想到太多,人類一時的喜好,剝奪其他生物生存權的例子:

- 魚翅 鯨魚 藍鰭鮪魚...:絕非人類生存之必須,個人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好吃,但是這些魚類卻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欲瀕臨絕種

- 廁紙:拿來擦屁股的紙,根本不需要多柔細,再生紙就綽綽有逾了,但是假如是來自原始森林的"處女"紙漿製造而成,砍掉一片原始森林,就是害得數以百計的小動物 大動物流離失所。

- 水 電:假如我們都可以節約水 電,提高水 電的輸送效率,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不需要蓋核四廠,也不要繼續蓋水庫?剛剛査了一下,發現"何德?核能!專列系列九:發展核電供電有限惡果不斷"這篇2005. 3. 2的台灣立報報導說"核電發電效率僅約30%,只有1/3熱能轉換成電力,其餘2/3熱能須用海水冷卻。",間接回答了孟的問題。

除了結構性的問題,是單靠一己之力無法改善的問題之外,日常生活只要能夠多一點反省 多一點超過對人類的同情心,往往是一個念頭,你就可以拯救一條性命。而更大的結構性問題,其實也需要當多數的人民產生了"自覺",才有改變的可能。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說到沒有自覺, 忍不住就想說美國人真的超不環保的, 就算回收有錢拿, 大部分的人一樣不回收。

跟本文不相干的, 忽然想分享好一陣子以前看到的文章
http://www.au-mag.org.tw/component/search/%E7%95%99%E5%AD%B8%E7%94%9F%E6%97%A5%E8%A8%98
不知道你看過沒有, 我當時看的時候一直想到你 (大概因為他有用台語拼音又反核, 哈哈)

KaCHeNG 提到...

是阿!中央社最近一篇李遠哲專訪,就提到美國人的浪費-以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過活,是每年消耗一個5.4個地球,唉!偏偏大家都羨慕嚮往美國人的生活。
http://www.cna.com.tw/ShowNews/WebNews_Detail.aspx?Type=FirstNews&ID=201007250012

呵呵~原來我的關鍵字是"台語拼音"+ "反核"啊!

嗷雜誌,我很久以前無意間看到,覺得很好,但是卻不常去看。